站内公告:
联系我们CONTACT
2022-02-18 点击量:
1. 前言
举一个场景化的栗子,大家平时逛街的时候能记住哪些广告呢? 我们虽然每天看到那么多的信息,但是真正记住的却不多。还有当我们看到复杂的事物的时候,心里会涌现不舒服的奇怪感受,有时候这种感受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。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呢?
其实道理很简单,我们做的东西是给人用的。人是动物不是一台机器,人的认知和记忆能力是有限的。视觉设计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,并且可以相互影响。格式塔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联系。
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下格式塔原则到底是什么?在设计中如何运用?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习的?本文会结合大量案例分析讲解,无论你是平面设计师,UI设计师,插画师,设计小白还是路人,一篇文章让格式塔帮你做出更好的设计!
2. 什么是格式塔原理
格式塔学习理论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,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(M,Wetheimer)提出后,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。
1910,这位心理学家乘坐火车度假旅行。当火车经过一个铁路道口的时候,他发现道口闪烁的灯竟然像马戏团表演时剧院帐篷上环绕的灯光,令他产生了光在运动的错觉。(而我们坐火车永远就只会遇到熊孩子和熊孩子)然后他赶紧下火车买了一个西洋镜,来测试自己的想法。
他将一张图片放在西洋镜内部并通过狭缝观看时,一系列静止图像看起来像是动图。接着他用简单的抽象线条制作不同的画条,通过改变这些元素来研究导致错觉的原因。似动(Apparent Movement)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。
3. 解决什么问题
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、有意义的知觉,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;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,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。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,并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、图形和物体,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、线和区域。所谓格式塔,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,意即「完形」或「形状」;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,而是顿悟的过程,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。再通俗一点就是人是怎样认知和记忆所看到的事物。
格式塔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:
1. 似动现象
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。是指两个相距不远、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,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/10秒到1/30秒之间,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,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。
例如,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,事实上是这只灯熄了,那只灯同时亮了。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。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,但组成一个整体后,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假象。
后来,格式塔心理学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,在这个系统中,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,也就是说,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,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。所以人们把它称为「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」。
A:这张螺旋图是静态还是动态的?盯着漩涡看一会,你就会感觉到它在转动。
B:你数数看有几个黑点?当你的眼睛离开那个白点时,就出现白的负象,即黑。当你重新把视点 集中在原来的白点上时,它又变成白色的了。因此,当你的眼睛不断地 在移动的时候,那些黑白点 (正负像) 也就在不断地变化。
C:你看是水平线还是不规则的斜线?事实上所有的横线都是水平的,不信你拿尺子比一下。
2. 整体与部分
看起来格式塔心理学是把重点放在整体上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。事实上,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。